首页 / 发糕学院 / 运营策划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化社会 跨文化传播

来源:时间:2022-11-15热度:0

  1??媒介环境学派的关键人物,正是他使得学科制度化发展,代表作《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等。

  2??理论内容:

  媒介即隐喻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的,他继承和发展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理论,认为媒介并非是单纯的信息载体,而是一种隐喻,以一种隐蔽但强有力的暗示来定义世界。特定形式的媒介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塑造了整个文化的特征。

  3??理论意义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指出了媒介的强大暗示力,能够影响现实世界乃至重构现实世界;同时,其视角从媒介本身延伸至了媒介的文化意义、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名人名言】从口语时代再到电子时代,媒介逐渐成了信息的主宰,并由此塑造了一个娱乐化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最终人们娱乐至死。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由尼尔·波兹曼创建,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经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媒介环境学理论学派主要分为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媒介环境学派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关注的焦点不同,所以相应的形成了三种不同倾向的理论,即软媒介/技术论、硬媒介/技术论和媒介/技术与文化共生论。

  媒介化社会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其萌芽早在芝加哥学派帕克的理论中就存在,即"传播创造并维系社会"。媒介化社会理论强调了媒介在社会制度和人的行为两个层面的建构作用,具有浓厚的建构主义色彩。它的形成主要是三大逻辑:媒介技术演化下技术支撑力、受众对信息需求的主体牵引力和不断媒介化下媒体影响力和建构力。疫情期间通过技术实现了不同场景的云端链接形成媒介化社会,它打通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区隔,重新定义了在场,但也面临着私人空间隐私问题侵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平衡难以把握等问题。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跨文化传播的三个因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与非言语语言,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跨文化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构建需要传播者的专业能力、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媒介的有效性共同参与。良性的跨文化传播有利于在尊重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文化共同体,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融合。

  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镜头语言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mediaevent)一词是伴随媒体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普遍认为法国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提出了媒介事件的概念:“媒介事件”即“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具体分为三类脚本:“竞赛”“征服”“加冕”。戴扬和卡茨的媒介事件概念主要是探讨“媒介事件的仪式性特征及其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媒介事件的特点

  (一)传媒的目的性动因和介入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

  媒介事件与其他报道形式的根本不同在于,传媒在其中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灵活自如地“两手一起抓”——对于完全由传媒生产的媒介事件,其目的预设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那些基于一定客观事实所形成的媒介事件,同样施以行为上的直接介入,使之失去原有的发展方向。

  (二)依托报道而得以成型和呈现

  媒介事件作为“媒介+事件”的交集,在这里“媒介”不可或缺,“事件”同样不能缺少。无论“事件”的原型是已开始发生的客观事件还是完全出自传媒之手的“杰作”,都需要通过报道得以成型,以文本为载体而外在呈现,并真正进入新闻传播的环节之中,最终被受众所感知和认识。

  (三)“事件内受众”对“事件外受众”产生强大的影响与渗透作用

  媒介事件的特殊性使广义的受众被一分为二,一类是“事件内受众”,另一类是“事件外受众”。前者主要指与事件密切相关并形成互动的人群,他们还可能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之中,本身即成为报道内容的一部分;后者指在媒介事件波及范围之外的受众,其性质更趋向于传统意义上被动、消极的受众。“事件内受众”所呈现出来的认知、价值观、态度及行为具有压倒性。此外,他们对媒介事件所产生的反馈与回应,在全社会的受众中将产生强大的共鸣效果。

  (四)逐渐普遍化和频繁化

  首先,从共时态上看,国内外新闻传播实践中都出现过众多媒介事件,并且有日益普遍化的趋势。其次,从历时态上看,从古至今,媒介事件层出不穷,而且随着大众文化与社会的逐渐成形,表现出逐渐频繁化的特征。同时,随着媒介事件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化和频繁化,其受众影响度也不断增强。"


相关标签: 媒介 学派

总能传媒 全国媒体邀约一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