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公理”演绎
来源:时间:2022-09-13热度:0次
新教师登场
我是乐林,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获得多次奖学金,在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过数篇论文。
本人性格随和,对世界上的事物都抱有十分开放的态度。本人爱好广泛,学过书法,古琴以及一些小乐器,也喜欢看一些关于思想方面的书籍。
在教学上,由于本人长期以来的研究方向是语言学理论,而语言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上,在重视语文知识的教授同时,我希望能将语文知识的生成与获得的过程教给学生,进行一种有机的教学。
教育理念:教育教会人自由。
新教师自评
教学写作,令学生机械式的模仿或无意识的摸索在教学效果上都是值得商榷的,前者抹杀了写作本身所要求的创造力,后者则没有给以学生有效的指导。因此写作对于学生而言并非易事,教好写作对于教师而言也并不简单。
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和其他的艺术(诸如绘画、音乐、雕塑)一样,都具有共同的特点:(1)写作具有一定的方法,意即写作是有规律的,但是绝没有机械化的程序式的步骤和规则,而只是有起指导性作用的法则;(2)写作是实践性的,仅仅理论上的认识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必须施以大量的练习。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从写作本身的特点出发,着眼于方法指导和实践两条路径,二者合力成为本单元的教学主轴。
本大单元由两部分四环节构成。第一个部分是理解写作的原则方法,属于理论层面;第二个部分是在理解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写作活动,属于实践层面。在理论层面,相关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逐步理解写作原则,因此设计由浅入深的两个环节;在实践层面,相关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逐步实践原则,因此设计两个练习课。
本次课程属于第一部分的第一环节:使学生理解写作的原则。
设计者认为,理解原则有两个要考虑的因素,一是要将写作原则作为一种指导性知识上升到学生的意识层面,直截了当地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二是要将写作原则放在具体的经验材料中展开,进行演绎,如此才能深入地理解原则。所谓“演绎”,意即将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规则、方法等投诸经验事实,呈现出运用这些原则、规则、方法的过程。举例来讲,正如学习数学上的公式定理,先给出相关公式定理,再辅以相应具体的题目理解公式定理的运用过程。
演绎作为如此重要的环节,直接涉及到对写作原则的理解,必然是要求学生来进行发现式学习的。发现什么呢?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麻雀》这篇课文,哪里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以及这些原则是如何运用的。如此,学生在理解原则的时候会经历两个逐步深化的阶段,一是低级的简单识记(即教师直接给定的学习内容与目标),二是学生在作者的行文中去发现写作原则的具体开展之后,所获得的深入理解。
大略观之,本课采取的教学策略,唯“原则”“演绎”四字贯通全课。
根据教材的明文,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原则为四条,设计者将此四条原则编为朗朗上口的口诀以便记忆:(1)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涉及的人物(“时地人物写清楚”);(2)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因果经过写清楚”);(3)按照一定的顺序叙写(“按照顺序写清楚”);(4)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看听想到写清楚”)。除此四条之外,贯穿于写作过程的情感因素虽非本单元的目标,但它作为接下来第六单元的要点,必然是要介绍给学生的(进行一种螺旋上升式的知识点安排),不过我们只将它安放在一个虽必不可少但只是初步理解的位置上。因此我们把这样的原则称为第五条原则,即(5)注入情感。
五条原则,并非平行关系。设计者将五条原则分立于三个层次:搭建框架(原则(1)(2))、填充内容(原则(3)(4))、注入情感(原则(5))。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前二者是要重点关注的。
这三个层次的写作原则,在本课教学中次第展开,所以我们称之为三重演绎。
第一重演绎:搭建框架
将事情写清楚首先要写清楚故事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第一个小环节中,教师首先用口诀“时地人物写清楚”告诉学生把事情写清楚的第一个要求是,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教师设计找出《麻雀》这篇课文相关要素的活动。让学生自行找出这三个要素。
在第二个小环节中,则要让学生分析这篇课文主要事件的三个环节。事件的实质就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没有独立于各个元素之外的事件。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将人物设计为提示词,让学生根据人物来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这两个小环节中,学生通过自身对《麻雀》这篇课文六要素的分析,逐渐理解了原则(1)和原则(2)在是如何演绎的。
第二重演绎:填充内容
在故事的框架搭建起来以后,则需填写具体的内容,这不仅是写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写作过程中重难点所在。这一重演绎也是本堂课最重要的部分。
填充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一点将在后一课中详细展开。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原则(3):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写作作为一种表达活动,前提是人类的认知活动。人的认知无不从感觉材料开始。要把事情内容写清楚,就是要用笔模仿感官,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当时的画面场景还原出来,也就达成了把事情写清楚的目的。
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具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抽象思维处于发展之中,因此需要直观地呈现出三者的不同。作为一个如此重要的概念以及写作原则,设计者的意图不在于讲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重要写作原则。因此,设计者将课文中描写看、听、想的部分分别拆解,并做成了表格。让学生自行找规律并做小组讨论。
第三重演绎:注入情感
情感永远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虽然情感是重要的,但是它同时也是幽微难明的。好的情感表达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着具体事实的基础,因此“注入情感”属于第三重演绎。
在本堂课的最后,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了老麻雀的无畏,至此给出点睛之笔,点出“无畏”背后的原因,即“爱”。
对于小学生来讲,掌握文章的情感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因此要辅以相应的手段,诸如讲授与音乐。因此设计者此时置入了一曲舒缓的小提琴曲,让学生伴着音乐边朗读边感受老麻雀的“无畏”背后那股爱的力量。
虽然第三重演绎已是接近课程尾声,但是它却是本课情感最激昂的环节。因为本课前面的内容都倾向于理性的分析,只有这个环节给以学生感性的体验,用情感收束全课。
四
通观全课,本课最大的特点是把写作中“看不到”的技能“摆”到台面上,并让学生亲自去发现这些写作原则如何在课文中具体展开,从而达成对写作知识深入理解的目的,为本单元后续的写作练习打好理论认知上的基础。
下一篇:记叙文写作最实用的四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