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媒体记者打交道的能力
来源:时间:2022-02-08热度:0次
怎么和“不可爱”的媒体人打交道?
作为常年与媒体打交道的营销编辑,相信很多人都碰到过“不可爱”,甚至是很讨厌的媒体人,如果不是为了工作,可能你分分钟钟都想把他拉黑。下面我会谈到的是三种不可爱的媒体人,或许还有更多,这个我们以后可以继续再讨论。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不可爱也是加引号的,因为其中有些被归类的媒体人可能是德行上面有欠缺,有些可能只是性格上面比较冷淡。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营销编辑和媒体人是合作关系,大家都是平等的。和媒体人打交道,和世间所有人打交道是一样的,保持一个基本的礼貌和教养,不需要忍气吞声。
虽然确实也存在一种情况,就是有时候大家各自的诉求会有隐隐的类似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存在。
比如说编辑很希望一家看重的媒体发一篇在他们的判断里是可发可不发的稿子的时候,这个时候编辑就是一个相对偏乙方的身份,对方就是一个相对偏甲方的身份。
但这种甲乙方的关系是存在互换的,如果编辑的手里面有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作者来了,但是可以安排的采访资源特别有限的时候,其实编辑就变成了一个甲方。
“不可爱”行为之一
只要样书却不发稿
我们来谈谈第一种“不可爱”的媒体人,估计很多人都碰见过,就是面对只要样书但是却不发稿的记者怎么办?我自己也碰见过特别喜欢要样书的记者,要一堆样书却很少出稿。
我觉得要样书这个事儿,不是说除了工作要用的书之外就完全不能多要一本两本,但是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肯定还是要注意分寸。样书也是出版社的营销成本,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如果是为了工作要样书,比如要采访作者、找书摘、写书评,这种都是特别合理的诉求。
也存在一种情况,就是一开始记者可能看了这本书在网上的简介觉得还不错,但是拿到样书以后发现,不是特别适合自己的平台来操作,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大家彼此都能理解。或者有的时候记者跟经常合作的营销编辑,大家真的很熟了,除了要工作样书,记者多要两本其他的书说想自己感兴趣翻翻,我觉得这都在合理范围内,而且翻完书后,保不齐什么时候人家就把书里的内容用上去了。
但凡事还是要注意一个分寸和尺度的问题,比如说有时候出版社里面出了高码洋的书,或者全集类的作品,为了收藏而跑去开口要。我是见过的,有的同行上千码洋的书要起来都是不眨眼的,或者一看某某社出了新书,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反正都先要来再说。看似是占了点儿便宜,得到了很多书,但是我觉得有可能失去的更多。
营销编辑其实面对媒体的时候有些话该讲还是得讲,不要怕得罪对方。不要觉得说,我要是这次没满足他,他以后是不是就会报复我们?就不给我们发稿子了?我觉得有些媒体从业者的胃口,可能真是这样一点一点喂大的,他也不是一上来就敢要上千码洋的样书的。
“不可爱”行为之二
赤裸裸要钱的记者
比起拼命要样书的记者,还有一种记者更不可爱,甚至可能说还有点可恶,就是赤裸裸要钱的记者。我觉得新媒体时代它有一个好处,其实会把媒体进行重新洗牌,也包括一些媒体从业者。
我们组有一位记者,以前她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去完现场她就觉得活动没多大意思,没办法发稿子,她当场就把车马费给主办方退回去了。后来因为主办方那边的人我刚好也认识,人家就来我这跟我夸这个记者,说她特别好,简直就是媒体里的一股清流。
顺便也跟我讲了一些他们碰见过的直接要钱的记者的例子,有的可能就直接要了,有的会含蓄一点儿,比如他会说我为了做这个采访我有多辛苦,饭都没来得及吃,其实就等着你接下面的这个话茬。
平时我们在组里就会教育记者说,他们的服务的对象不是条线上的对口单位,不是这些出版社,也不是他们的采访对象。我为什么跟记者讲这些话呢?因为记者有的时候发一篇稿子,就特别是新记者,心里面就会嘀咕,比如说采访的时候,我要是质疑他的书好不好,或者我质疑他的观点,对方是不是会不高兴?我是不是就把他给得罪了?以后人家是不是就不联系我了?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做媒体不能失去主体性。
如果一个记者整天心思在怎么从出版社能要点钱上面,他其实很难是一个能写出好报道的记者。我觉得营销编辑要是碰见这样的媒体人,该拒绝就拒绝。当然如果你们某本书的营销费用很宽裕,那你们就考量,值不值得把钱花在这样的媒体人身上。
常说“新闻 因人而生动”,媒体 管理最终还是由具体的人来实现的,对于企业 来说,高管常常会在各种场合与媒体接触,成为企业的代言人。如何提高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注意这几点就能如鱼得水!
“不可爱”行为之三
高冷面瘫不回话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三类不可爱的媒体人,就是面对“高冷”的媒体人怎么办?我相信很多营销编辑都遇到过一种情况,就是你怎么和对方联系都没有回音,或者回音寥寥。
其实不是不想理人,有的时候他们可能忙着忙着就忙忘了。比如说我需要去公司的时候,都是连着开会的,可能大会开完开小会,所以都是在间隙能回几个信息,可能就是捡着着急的事儿回复,有的时候一天忙下来,有些信息确实就漏掉了。后面想起来,可能过个四五天,赶紧给人回一条。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比如说有时候营销编辑把样书寄过来了,那他就会一直问说能不能推荐,但我真的还没来得及翻,那人家问一次两次之后,人家再来问我说我也觉得不好意思了,那我索性不回复了。或者是被邀请参加某个活动,我已经婉拒过对方了,对方还坚持,有时候我也只能用不回复作为回答。
不过话说回来,我觉得不回信息肯定是不好的,这事行或者不行,其实还是得给个话。但是对于大多数文化记者来说,他们每天要面对的工作上面的对接人一定是一对多的。你想想看全国有多少个营销编辑?这个很难计算吧,几乎每一个出版社、出版公司都设立了营销岗位,很多地方还不止一个人,而是一整个营销部。
那反过来算一算全国有多少跑出版条线的记者呢?我觉得数一数大家每次群发邮件的邮箱地址,或者看出版社拉的微信群,出版记者的数量还是可以大概估算的。
这么一计算,你就知道营销编辑的数量是远远多过出版记者的数量,那必然造成的一个局面就是找记者推荐新书的营销编辑的数量,要远远多过主动找营销编辑要资料的记者的数量。或者再说直白一些,营销编辑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品牌里面的图书在更有传播度的媒体上曝光,这样的媒体资源一定是有限的,所以大家都会去竞争这个有限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一位记者他每天要面对的主动发来信息想要沟通的营销编辑数量一定是非常多的,所以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媒体人高冷,而是如果要和每一位营销编辑都进行深入沟通,真的做不到,你时间、精力上都不够的。
除了以上三种,你还碰到过哪些奇葩的媒体人?
作为一个营销编辑,到底怎么跟媒体搞好关系?我觉得比较好的一个办法可能是建立一种情感联结。中国毕竟是一个人情社会,俗话说“见面三分情”是有道理的。比如说一个只是和我在微信上打过交道的营销编辑,和一位我在现实生活里面对面聊过天,甚至吃过饭的营销编辑,那在我的概念里两个人肯定是有差别的。
假如说编辑想要和一位媒体人去建立联系,我觉得可以尝试着建立这种碰面的机会。如果你觉得一上来就想要约见面有点儿突兀,或者说对方的联系方式你都没有,又或者对方咖位有点大,直接约见面可能会被拒绝,那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去活动现场制造这种见面机会。其实每年在活动上面,扑到媒体人的机会还是挺多的。首先很多出版社自己在订货会期间、书展期间,都会组织一些线下的和媒体的交流活动,集中向媒体人推荐新书,同时也把社内的责任编辑和媒体人拉到一起,在线下聊一聊,也都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
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愿意做一件跟书有关的事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你们喜欢阅读,或者说还多少愿意相信一些价值、理想层面上的东西。所以鼓励大家彼此做朋友,倒也不是功利的说,这样我的书是不是就更容易推广了,我觉得在这之外可能也会有一些别的东西可以留存下来吧。
上一篇:头条抖音作品上传发布技巧
下一篇:全媒体广告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