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投稿的那些事
来源:时间:2021-08-23热度:0次
这些年,新闻写稿投稿那些事
可能是由于我小时候,接受启蒙比较早,学龄前识字就比较多,所以看书和思考就成了小时候的一大爱好。
小学一年级开了作文课,最初是“看图写话”那一类,正是因为图画中附带的几个字大多都认识,于是写起来相对得心应手一些。
前两年看在抖音上看过一则童趣笑话,正是跟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相关的,明眼人都能一眼看明白,那分明就是一出“丢手绢”的场景,却被一个魔性逆天的小朋友断章取义,说是一堆小朋友正围成圈“伦敦”,其中一个没纸,憋得到处跑,另一个从身后跑步给他送纸过来……
后来看过一次张曼玉的专访,她对于表演的定义和阐述:一是具有想象力,二是具有模仿力。当时令我醍醐灌顶,其实,写作无非也正是如此。
也可能正是古人说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里,强调得无非也正是积累素材和模仿力,以及提炼归纳的能力。
也正是在家里识字和看书的基础,我记得小学开作文课之后,无论是“看图写话”还是一般的命题作文,或者是续写、扩写作文一类,都没让我卡壳过。在语文考试中,现成的作文格子空间,往往有不少学生都还不能写满,我不光写满,而且还常常贴上一点纸在后面……
小学中年级开始,那时学校和班里统一订阅了《小学生优秀作文》杂志。当然,全班几十个学生,即便看同一本同一期杂志,甚至感兴趣的是同一篇文章,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来自于成文的思路,文章的立意结构思想,以及一些独特的修饰方式手法。
小学时,也代表学校参加过全市的小学生作文竞赛,不过那时由于思维比较受限,几次都铩羽而归。
后来上初中后,又订阅了《作文通讯》,那是一本全国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文杂志。那时除了记叙文,也逐渐在写说明文和议论文。不过当时,我记得自己议论文写得乏善可陈,说明文写得一窍不通,最拿手的还是记叙文。
大概是初二时,我买来稿纸和信封邮票,把自己一篇随笔小散文投到市里团委主办的一本杂志,叫做《黄金时代》。只是当时确实外行,我只是查到了杂志的邮编地址,投“杂志社”还是“编辑部”都不清楚,更别提具体栏目和版面了。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一个月以后,那篇稿子竟也发表了。当时看着散发着油墨味的杂志上自己名字和文章,心里很有成就感。
高中时学习相对忙碌一些,那时也偶尔把自己比较满意的作文,用稿纸誊写后,用信封邮票投出去。
后来在军校,学院和学员队都比较重视这个文字成果,于是那时课余时间和晚自习,大分部时间都把自己泡在图书馆里,看最新的杂志报纸,寻找最适合的版面栏目,一次次写、一次次投。
多年以后我看《中国好声音》,总结出一套心得:投稿就像好声音学员盲选,首先是实力足够,并且独具特色,才能在几乎每天“审美疲劳”的有限间隙中足以吸引编辑。
终于在2002年1月4日,20岁不到的额我上了第一篇国家级刊物副刊,当年12月底,又上了第二篇国家级刊物言论版面。
由于起点比较高,所以后来自己也不敢丝毫自满与懈怠,从2003年开始,就陆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新闻、评论、副刊等稿件多篇。
2004年9月,军校毕业不久,之前在军校完成的一篇稿件在《解放军报》刊发,从此开启了多元的路子。
2005年夏天,我有幸去了趟北京《解放军报》社,向之前用过稿的几位编辑学习请教,也将自己的理论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了。那时军报的培训住宿还比较紧缺,当时是住在招待所地下负一层的四人间,但是学有所获就是最大的满足。
2008年母亲节前夕和“5.12”地震后,我的几篇稿子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社会新闻版面“万家灯火”(现在“百姓话题”版面)采用,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些年来,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一茬茬编辑的对接和调教互学中,我写出和发表了不少稿件,逐渐成为特约和专栏,完成从数量到质量再到个人特色风格、代表作的形成。随后我陆续写出了“首届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专稿、彭燕宣传、“5.12”地震专访、“5.12”地震十周年专版等稿件。
如今,都是我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稿件的第20个年头,之前遇到过一些挫折和困难,也曾一度迷茫想过泄气和放弃,但是我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凭借对写稿的热忱和执着,不带任何功利,不忘初心,继续坚持下来。
《大长今》里面郑尚宫一句台词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御膳厨房就是做饭的地方,而不是用来利益交换的。”在我看来,写稿投稿也正是如此,因此至今都从没有过一篇是虚假或者有偿写作。毕竟,最初你是靠才华打动编辑,后来更多靠的是思想、情谊和人品。
后来因为全国全军的稿件都在写,也时不时带过各地的徒弟,我对他们最大的教诲和劝诫就是:搞宣传千万不要带任何功利心,不要降低自己的标准,严谨构思、充分采访,专心写稿、认真对接、及时投稿。
渐渐地,这些徒弟也能自己上稿了,有几个的处女作还直接上了《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
当年离开宣传口子后,我就没再把写稿投稿当作工作重心,不再以此为业,却依然以此为乐和为荣,至今写稿投稿约稿依然不断。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相信自己也希望自己还能在国家级刊物上稿20年,甚至40年。
上一篇:写作经验交流总结
下一篇:体制公文写作材料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