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成了记者,记者成了小编
来源:时间:2023-02-18热度:0次
这是一篇计划之外的快评,记录一些感慨。
近年来,每逢重大突发事件,总能一次次凸显传播舆论场的力量转移。
选题、采访、写作、传播、读者——新闻生产链路,好像从所谓的“专业”媒体转移到了“自营”媒体上。
这组概念是我临时构想出来的,可能不够精准:
-专业媒体就是以从事新闻内容生产为主要业务的机构,这里我还特指“持证”上岗的那些;
-“自营媒体”区别于“自媒体”,主要是指组织、公司通过官方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对外发声的窗口。
比如这次河南的连续暴雨,各大企业的赈灾捐助消息都是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然后再同步给专业媒体。暂且撇开本来声量就很大的互联网企业了,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这么做,而且收效还不错:
富士康官方公众号
物美集团官方公众号
而反观专业媒体,无论中外新闻机构,大多根据各大平台发布的信息或者新闻稿,要么直接转发某些企业的软文,比较用心的会做些整合:(我认怂,就不贴中文报道了)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的报道
凭良心说这篇整合稿绝对属于内容上乘的了
此刻,手持记者证的我内心相当无力:
小编成了记者,记者成了小编。
除了平台可以自己发声之外,自营媒体“反哺”专业媒体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这一轮暴雨期间,腾讯输出了重要的采访资源。
《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出自于腾讯的官方公众号。这篇文章行文流畅、内容翔实、情感火候把握恰当,特别是开头和结尾,对于神秘的文档创作者Manto至今未联系上这个梗,前后呼应,自成悬念。这些因素帮助成就了一篇24小时的朋友圈爆款。
盘点一下,腾讯很聪明地做了几件事:
1. 在第一篇帖子的截屏中,露出了“腾讯文档产品团队”和“河南汛情”的小程序码,不经意间显现了公司业务和这一场生死救援的休戚与共:
出自腾讯公众号《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截屏
2. 乘胜追击,紧接着做了后续报道,缘由是“文档创建人Manto终于联系上了”。这俨然就是10年前专业媒体做系列报道的架势。
《文档》续集篇
3. 最厉害的一点:他们组织了一场针对媒体的集中书面采访,既有文档创作者、也有腾讯负责相关业务的同事,把这个高度鲜活的、从侧面“战场”反应暴雨事件的支线故事给还原并且放大了。当你能聚齐独家的采访对象、采访信息和采访由头,这客观上就可以造就令人趋之若鹜的品牌传播事件。
就在敲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公众号“都市硬核”的一篇名为《灾后郑州:当一座都市忽然失去了互联网》又开始刷屏,正在成为新的爆款。
不难发现,无论是上一篇“救命的文档”,还是这篇“失去了互联网”,全都是简单的图文,而且篇幅都较长。可见,不只是抓人眼球的视频、特效、动画、火星文才有市场。人们依然愿意为了纯粹的好内容买单,哪怕文字看着完全不sexy,哪怕这种长度正stretch我们已经越来越短的attention span.
作为专业媒体从业人员,也许我们都该想想,是什么让你开始习惯足不出户,对着屏幕把无论文字、还是视频,给直接Ctrl C Ctrl V了。
同时也要不断给自己警钟长鸣: 传播路径的力量转移已经非常明显,“媒体老师”呀不要再掩耳盗铃、自视甚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