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未必是好公关
来源:时间:2023-02-18热度:0次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挺有感触。
一是内容行业整体不景气,我们熟知的一些大型内容工作室开始频频爆出裁员。
二是身边来找我、或者请我推荐朋友,去担任公关职位的次数不断增加。
其实早在快二十年前,当第一批传统媒体人“下海”转型时,公关看上去就是一个不二之选——毕竟,媒体人应该是既会写又会策划,还有同仁之间建立的媒体联系。我自己也经手过无数份招聘启事,不少公关岗位对候选人的期待里都写了“媒体经验加分”这一句话。
不过,我始终觉得,真正的好记者,未必(不是“一定”哈,求生欲稳住)做得了好公关。
诚然,这两个工种乍一看会有不少类似的要求,但其实最好的记者与最好的公关所需要最核心的竞争力,很多都是相斥的。
简言之,记者是矛,公关是盾。
记者最核心的资产是什么?不是写稿,不是策划。而是有联系人给你线报,接触独家的能力;以及能够提出好问题、问出好答案的采访能力。
曾经和一些资深外媒的朋友聊到这个行业,他们招人的时候,相较于语言和写作能力(当然,肯定还是越强越好),他们更看中你的联系人资源,对一个行业的掌握程度;甚至极端情况,为了抢一个独家,拼手速,前方记者会把采访到的内容用最简单的语言写出来甚至电话口述,接着由后方native speaker的外国编辑重新写一遍,再刊发。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扎心事实——尽管我从业这些年结实了很多公关,甚至我与不少人成为了私底下的好朋友;但就工作本身而言,几乎所有独家和重磅,都不是从公关那里获得的。
好记者建立的contacts and networks,一定不是公关部,不是所谓指定发言人(当然,和CEO建立个人联系是很有帮助的,但公关未必会喜欢这个做法)而是公司内部的stakeholders、行业观察者、投资人,企业的竞争对手,等等。
好的记者都是好的潜水员,潜伏在各个群里和圈子里(根本不是行业有关的群),不知道哪一天谁的聊天记录流传出来,或者不经意地一句“听说XXX厂停工了”,就可以顺藤摸瓜挖掘你的故事了。
此刻再来看公关的工作——我也有幸参与过不少内外部的公司发言人培训项目,了解了一些公司对外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不得不说,每一条都是和真正的记者工作相背离的——接到媒体问询必须通过公关部、只有指定的人才能对外发言、参加学术论坛时也不得轻易接受媒体采访、公司内聊天不得泄密…等等。
坦白说,这的确是好公关的必备,为公司建立信息防火墙。但是,这对于好记者就是灾难——以上所有被“禁止”的消息来源,其实都远比新闻通稿有趣有料的多,因为新闻稿是多方妥协的安全产物,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平八稳;记者如果靠通稿写东西,简直就是无米之炊了。
说完了渠道,接着就再从内容上来看。你会发现,正统的新闻稿(出自公关部)和正统的新闻报道(出自媒体),骨子里有很大的不同。
新闻稿是一个化妆的过程,字里行间通常充满了溢美之词;新闻报道则是一个卸妆的过程,应该尽可能还原本质,去掉花里胡哨的词藻,重新定义暧昧不明的表述。
我用英语举个例子最直接:一家企业在新闻稿里自述为a global lea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any. 敢问谁家不global? 不leading?没有science and technology? 所以在一个好的记者眼里,这句话约等于无效信息。
当然,我站在公关和企业的角度,百分百能够理解为何会有这般描述:
第一,这家企业可能总部在德国,近年来又有一个双总部概念,但是注册在XX群岛,又在美国上市,那干脆就写个global保险吧!
第二,leading,可能你某个产品的产能是世界第一,但或许今年不是了,又或者某个技术patent全球最多,但是经过兼并收购未必如此了,那干脆写个leading肯定没错吧!
第三,企业麾下可能有八条业务线,你过分强调突出哪个都厚此薄彼,哪个事业部的老板都不好得罪,不如干脆说科技吧!科技傍身永远安心!
然而倘若换作记者,可能就会把上述内容改成:Germany-based inventor of XXX 或者the second-lARgest XXX-maker by market share.新闻稿需要的是面面俱到,新闻报道突出的是一个聚焦点。好公关需要的是不出错,好记者向往的是出彩。
另外,新闻报道追求的是“新”,但是新闻稿的内容很多都是企业的老生常谈。我曾经就碰到过很有经验的记者转型去企业做公关,在写稿方面一度很不适应“自夸式”写作——一点点公司内部的小事,可以讲好几段,而且是每一篇稿子里几乎都会提到。
我记得之前公众号里写过一篇《新闻稿标题,千万别再反复用这些词了》,美通社对全球范围内2500名记者进行的调研显示,记者最怕看到某些cliche的新闻稿关键词。但其实后来我才意识到,你能怪公关吗?其实这恰恰是公关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好的公关就是on the defensive side, 尽可能全面平稳地传达信息;而需要破局的恰恰是记者——这个标题太笼统,请你自己改啊!这篇的内容语焉不详,请你自己问啊!
所以,这就延伸出一个无奈且得罪人的发现:如今在国内,较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新闻、尤其是产业新闻记者。
细看西方的产经新闻,基本都是报负面(裁员、降薪、合规丑闻等)为主,因为这样的报道旨在揭露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一般会影响多方市场波动;或者较为中立的CEO的采访,通常也是借助一个大的PRoduct launch,来谈对宏观形势和行业走向,很少有笔墨大量花在公司和人物本身(除非是很有charisma的executive 比如Steve Jobs, Elon Musk等)
而我们的机构媒体所写的公司新闻稿件,有良心一些的会选择融入一些采访现场的元素,把内容找到一个重点然后重新组织编排(惭愧,包括我自己入行中后期的稿件也属于这种);求省事儿的呢,几乎就是全文复制黏贴。
我自己碰到过两件令人羞愧且崩溃的事情:
有一次是在某个媒体群,公关才把新闻通稿发出来10分钟,就有媒体老师开始回复稿件链接了;
另一次是,有一回已经发出的公关稿里出现了一处错别字,结果有手快的记者已经“完成”了稿件、并且回复了链接。于是TA甚至还苛责公关:怎么那么不仔细?害得我要重新改一个字。
有很多原因共同造成了这一局面,为什么通稿变得如此盛行?为什么安全比出彩更重要?有些话就不细说下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当身边互联网大厂做新闻的朋友近期被裁员之后,我特别难受。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真正在坚守做深度、调查性的产业公司新闻报道的,早就所剩无几了。
某天我跟一些公关朋友聊天,不少人提到“公关和媒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自己其实也很好奇,公关到底是更喜欢看到安全可控的内容被做成媒体简报,还是看到可能让人小小惊心动魄但是本质更加出彩的内容?
总之,记者和公关在为谁采访、为什么采访的问题上,在一些情况下会有重叠之处,但另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完全不同。
在我看来,优质的公关是在尽可能降低负面、维持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尽量多一些自来水的正向露出,盘活公司资源并扩大声量。而原教旨意义上的好记者,做得不是为哪家企业歌功颂德,而是努力“挖墙脚”,服务的应当是公众利益。
所以,任何称职的记者如果想要转型为出色的公关,第一件事或许就是收起你的锋芒。
上一篇:记者采访报道发布会
下一篇:小编成了记者,记者成了小编